通过电话线,帮求助者看到美好的人间新民
2023/4/25 来源:不详白癜风怎样治疗好得快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60317/4791312.html
图说:战疫心理援助专线受访者供图
迷茫,焦虑,偶尔伴随着痛哭,顺着电话线一路传到林雪霏的耳麦里。
“最近一看新闻就忍不住掉眼泪,以前我很少哭的,是不是得抑郁症了?”
“这段时间宅在家,每天都和家里人闹矛盾,真受不了!”
“复工时可能公司都不在了,如果失业了,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
疫情发生后,上海在原有心理援助热线的基础上新设战疫心理援助专线,整合市、区两级专业力量,全天24小时接受市民来电。嘉定区精神卫生中心老年二病区护士长林雪霏,就是志愿报名的接线员之一。
那一头,来自四面八方的负面情绪汇集翻涌;这一头,资深心理咨询师慢慢抚平痛苦波痕。一条电话线,牵出疫情之下的人间百态,幸好彼端还有温柔回响。
聆听的不是“事”,而是“情”
“您好,这里是上海战疫心理援助专线,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
软件界面显示有电话接入,林雪霏按下了接通键。今天又轮到她值班,每个双休日,她都会抽出8小时志愿接线。
电话是转接过来的,那头的人总会先问上一句:喂?通了吗,有人听到吗?此时,林雪霏就会给予对方一个温柔镇定的回应——“我在”。这是她开展心理援助的第一步。
“我已经急得好几天没睡过安稳觉了。”求助者顿了一下,开始诉说,“医院,感觉那里太危险了,但又不得不去配药,现在药快吃完了……”
端坐电脑屏幕前,头戴耳麦,林雪霏安静聆听,适时安抚。对方还一开始有些犹豫,后来越说越顺畅,连日来盘亘在心头的烦恼仿佛找到闸口,一下子倾泻而出。
疫情期间,有类似困扰的人还有许多。必须去配药的慢性病患者,约好复诊的人们,要给孩子打疫苗的新手妈妈……他们都产生了同一类“医院恐惧”。
“那么,您了解过吗,医院的门诊时间能不能配到药?”
“出门时要做好哪些防护措施,口罩有吗?
“回家后的消毒用品都准备好了吗?”
林雪霏耐心询问疏导。就这样,她把“去医院”这件事拆分步骤重新捋一遍,求助者终于放下心来。
“经过提问你会发现,一些求助者的内心其实是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做的。”林雪霏说,很多时候,对方只是需要聆听和支持。
除了参与接听上海战疫心理援助专线之外,林雪霏每周还会抽出一天时间负责嘉定区心理援助热线,后者已经开通三年。
疫情发生以来,她接到的电话明显多了起来。天南海北,男女老少,各个年龄段都有。
大家的生活经历与烦恼困惑各不相同:有人因为疫情愤怒、流泪、失眠,甚至开始自我怀疑,林雪霏就把这些短时的焦虑“一般化”,告诉对方这是情感的正常流露;有人为生计发愁,林雪霏便鼓励他是否可以在当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与其坐在家里担心,不如提前为复工做好准备。
“尽管上海不是重点疫区,但人们也会受到心理创伤。援助专线就是一个让大家倾诉宣泄的渠道。”林雪霏坦言,“我们主要听的其实不是事,而是情。听求助者话语中所展露的情绪,将他们的焦躁抚平。”
每通电话都是找到美好的窗口
平日里,护士长林雪霏负责照料老年病房里有52位痴呆老人。患病的老人固执、倔强,有时听不懂劝说,需要反复叮嘱或善意哄骗,在疫情期间尤甚。她的工作,注定比普通人更讲究耐心细致。
林雪霏有一双爱笑的眼睛,说起话来眉眼弯弯,有一种安抚人心的力量。接听热线时尽管不能面对面,这份温柔依然通过声音,传递给远方的求助者。
“我们就好像是一个垃圾桶,接收到的都是负面情绪。”值班时,林雪霏每天要接到三四通求助。在电话中,她聆听着别人的悲伤故事。挂断后,她努力把这份伤心遗忘,再用同样的温柔阳光,迎接下一位求助者。
然而,这件事要做起来并不容易。即使具有国家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专业资质,林雪霏的情绪依然会被求助者牵动。
前不久,她接到年轻妈妈季女士的来电。对方刚刚做完月子,因为疫情只能继续闷在家里。原本就有一些产后抑郁的季女士这段时间更加难熬。
图说:虽然大半面容被藏在宽大的口罩后面,看过那双会笑的眸子,你或许能理解一位新冠肺炎康复者口中的话:“那些说星星很亮的人,是没有看过那些护士的眼睛。”新民晚报记者萧君玮摄
“宝宝哭得厉害,我不知道到底怎么做他才能不哭,看到他哭,我也想跟着哭。”
季女士说,每天看到疫情的消息铺天盖地,小孩儿的哭闹也非常刺耳,不知他是真的哭得那么大声,还是自己的幻觉。
“我妈妈照顾老俩口去了,不在身边,老公又不理解我,有时候我甚至后悔生下宝宝……”
越说越伤心,季女士忍不住在电话那头痛哭失声。
林雪霏的心也跟着揪了起来,作为一个五岁孩子的母亲,她对季女士的产后经历深有感触。默默听了许久,林雪霏尝试着给予一些建议。
她先肯定了季女士的做法:“你是一位很尽职的母亲,尤其是疫情时期,会比以前更用心地照顾宝宝。”
同时也请季女士适当休息,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给自己留一些时间空间会更好,如果你太过劳累倒下了,谁来照顾孩子呢?”
当然,还需要让孩子爸爸担负起育儿责任。“丈夫真的有你说的那么差吗?其实他的身上是不是也有闪光点?可以让丈夫多带一下宝宝,新手爸爸也是要成长的,不要怕弄不好。”
心理咨询师一般不会给予建议,不过在防疫特殊期间,林雪霏会根据情况,稍稍为求助者开出一些“心灵稳定剂”:如果求助者的情绪走进了死胡同,那就帮她转个弯,拐出来。
“我们相信,哪怕是身处最黑暗的阴影,也是因为另一侧有光。当求助者陷入迷茫痛苦的时候,我们能用自己的术业,帮助对方转过来,找到光明的一面。这让我非常有成就感。”尽管收到的都是负面信息,但在林雪霏眼中,每一通电话都是一个窗口,她想帮求助者看到这个美好的人间。
牵挂远方的人,站好自己的岗
当然,心理援助不是%都能成功的。“尤其是刚开始时,我越是想安慰,对方哭得却越厉害。”此时,林雪霏便只好自我安慰道,“至少我听他哭了半小时,也是一种陪伴。”
事实上,尽管在患者与求助者面前始终专业自持,现实生活的她也会有自己的负面情绪。这次疫情尤其令她百感交集——林雪霏的大学是在武汉读的,丈夫更是湖北本地人,两人的母校就是华中科技大学,在当地有许多亲朋好友。
有一天,在母校贴出的讣告里,林雪霏发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那是她敬爱的老师。林雪霏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欺骗自己说,可能是另一个同名同姓的人吧,直到后来,她看到了一张黑白照片。
“我与老师是忘年交,我们在百年校庆认识,她是一位非常和蔼可亲的老太太。”林雪霏一下子有些哽咽,她说,没想到时隔多年再一次看到老师的名字,竟然已是阴阳两隔。
疫情开始至今,她的许多老师、同学都在武汉第一线坚守奋战。身为心理咨询师,自己的难过有时却无法排遣:“刚开始每天都很煎熬,我们也会愤怒——当地一些部门为什么不作为?我们也会心痛——同济、医院,我的师兄师妹防疫物资耗尽,只能在前线‘裸奔’。当我们得知有同学的家人也病倒了,那医院,真的特别焦虑,该怎么办才好?”
林雪霏的丈夫是嘉定疾控的一员。亲戚早前从湖北来沪,两人居家至2月6日解除隔离后,便开始在一线奔波。医疗战线夫妻档,特殊时期、特殊岗位,工作强度可想而知。“我是‘两白一黑’,两天后才能回家一次,丈夫比我更忙碌,孩子几乎见不到爸爸妈妈。”就这样,夫妻俩一边牵挂着远方的师兄师妹,一边专注于眼前的工作。
林雪霏说,疫情来势汹汹,如同一个漩涡,将所有人原本平静的生活无情搅乱,而每个人都在拼命走出来,只为恢复到正常状态。“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站好自己的岗——我们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守护好上海这座城。”
新民晚报记者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