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为了人民人民城市的上海答卷
2023/1/12 来源:不详白癜风的医疗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
一切为了人民,这正是一座城市解决诸多问题、导向全面发展的一把关键钥匙
“人民城市”的“上海答卷”
■本报记者杜晨薇
新年将至,浦东新区正在进行的“城中村”改造项目,完成了对群乐村的一次大规模、快节奏面貌重整,有安全隐患的群租房全部清退,村里的道路、绿化、景观焕然一新。
上海中心城区老旧住房的改造,同样也在抢时间。保屯路弄作为黄浦区落实“两旧一村”实施意见后的首个旧住房(小梁薄板结构)成套改造项目,几天前刚刚通过一轮意愿征询。进展顺利的话,明年年底可以启动建设,“老破小”将变身带电梯与停车位的新房。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三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杨浦滨江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人民城市的内涵和方向。
牢记嘱托,建设人民的城市,上海各级党员干部用行动作答。
城市功能建设,“一切为了人民”
今年7月,上海市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改造工作提前收官。这是一项持续30年的重点民生实事,仅过去5年,就累计完成万平方米改造,受益群众达到16.5万余户。
前一个“30年”刚刚画上句号,又一标志性重大民生工程“两旧一村”改造宣告启动了。
“两旧一村”改造面向的是上海现存的许多零星二级旧里以下房屋、不成套旧住房以及“城中村”。上海明确,要咬住目标,用两届政府10年时间完成任务。
在徐汇区日晖五村,按零星旧改的政策测算,有些居民的住房面积在改造后可能要缩水,居民却毫不迟疑地举手支持。
各级领导干部已经意识到,如果不能解决最根本的宜居安居问题,老百姓渴望的品质生活无从谈起。现阶段推进“两旧一村”改造,是事关千家万户的重大民生工程,更是增强城市韧性的重大治理工程。
不过,相较过去被称作“天下第一难”的成片旧改,上海未来要面临的改造工作,涉及范围更广、任务更重、难度更大。全市明确加大政策供给,强化“一地一策一方案”,各区各地块也在争分夺秒。
在前不久召开的年民生、城建领域工作思路座谈会上,市领导明确,要把宝贵资金用在民生急需上、投向发展紧要处。加快推进“两旧一村”改造是其中一个方面,会议还特别提到“一老一小”等社会最柔弱的群体,强调持续优化服务兜牢底线,把更好的服务资源汇聚到群众家门口。
今年下半年,上海就专门通过了《全面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的指导意见》。根据规划,到年,上海社区公共服务设施15分钟步行可达覆盖率将达到85%左右。服务的样态,则充分调动基层的创新能力,让老百姓自己说了算。
虹口区顺应老百姓对开放式公共空间的期待,在滨水一线、历史建筑、居民身边持续拓展“城市会客厅”系列,在市民驿站中注入更多养老托幼和文化服务,因地制宜优化菜场商超、街边小店、街心花园等点位布局,为居民提供更多高品质的生态空间、文体空间、服务空间;徐汇区华建一街坊在小区里设置居民急需的生鲜集市和食堂;静安区江宁路街道还专门开辟空间为1—3岁宝宝家庭提供临时性的宝宝托管服务……
一切为了人民,这正是一座城市解决诸多问题、导向全面发展的一把关键钥匙。
社会治理运转,“一切依靠人民”
日前,“悠游苏州河”水上航线正式启动。不少游客发现,航船之上,不仅导游的故事讲得精彩,行程中哪些地方是最佳拍照点、最佳观景区,服务人员也会适时提醒。
这样的游览体验固然离不开相关服务单位的精心安排,背后也有普通市民的共同努力。据介绍,上海面向市民公开征集苏州河旅游码头周边滨水公共空间配套设施升级完善的意见建议后,共收到条各类建议,其中相当一部分已被采纳。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习近平总书记最早在上海提出的“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写入重要篇章。上海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指示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正不断将老百姓的“金点子”,变为人民城市建设的“金果子”。
今年9月,有着百年历史的中山公园沿万航渡路一侧围墙“打开”,就充分吸取了人民建议,让公园与市政道路融合,改造保留20路公交车站,还在2号门和3号门辟设非机动车停放点。
天山绿地东南方向4.5公里外的乐山绿地,是上海第一个由居民全过程参与建设的口袋公园。为听取民众意见召开的听证会,整整持续了近7个小时,居民们共提出不下50条建议。改造后,住在附近的居民葛敬东感慨万千:“从年搬进乐山五村后,这块绿地前后整改了三四次,这次是最满意的,超过了我们的预期。”
与其让民众事后评点,不如鼓励事前建议。在嘉定区实施的“民生新福祉的提升行动”中,特别明确一条“全过程评议”——从前期立项、实施建设、竣工验收、正式投用,各个阶段都以不同方式听取群众意见、接受评估。嘉定区领导表示,一切依靠人民,这样做的流程和成本看似增加,却能让实事项目最大程度产生实效,也能让人们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诚心,进而同频同心、同向而行。
深刻践行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如今,上海在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最佳实践地的过程中,已将市人大基层立法联系点扩展至25个。这些联系点,成了联系群众的桥梁、民主协商的平台、宣传法治的阵地和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窗口。
推进大城治理,回应人民新期待
今年9月初,一场聚焦深化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万人大会”,从上海市委一路直通村居委。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将大城治理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关键领域。
上海进一步为基层赋权、减负、增能,并推动《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若干措施》《关于进一步加强居村干部队伍建设和激励关怀的若干措施》相继出台,无疑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城治理的动力机制问题。
城市治理,关键在人。对此,上海推进“网格工程”,划小做实管理单元。如今在一些街镇,已经形成“微网格”,下沉机关干部、居民区干部、楼组长、社区党员、社区能人全部纳入网格,成为居民区的“眼睛”“耳朵”。
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改变基层的治理格局,同样是破解治理难题的关键办法。不久前,虹口区曲阳路街道巴林居民区书记耿亮就发现,全区推行的“易表通”软件,让居委干部填表工作量减少90%,原本零散的数据也化零为整,通过权限分级、标签化管理,形成全街道融合、共享的完整台账链条,准确率也非常高,需要修正的数据仅不到1%。
当然,市民对于一座“人民城市”的期待,不会止步于有效治理。人们还希望它舒适便利、安全灵敏、绿色低碳,甚至富有人文特色。特别在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的上海,人们不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