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规划师是什么师嘉定菊园新区构建15分
2023/5/31 来源:不详你是否注意到
上海有这样一批社区规划师?
在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构建中
他们是居民需求的“翻译官”
在各个团队间穿针引线
嘉定区菊园新区就有
两位本地的社区规划师
全程参与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构建
与居民共商需求、共绘蓝图
共享“圈内”幸福生活
“我是庄佳微。我最近参与绘制了21幅15分钟生活圈地图,现在每一个菊园的小区门口都有这么一张地图。居民可以按图索骥,步行15医院、图书馆、我嘉餐厅等等。”
庄佳微是嘉定规划设计院的一名规划师,嘉定本地人。两年前,15分钟社区生活圈在菊园新区展开试点,她被聘为社区规划师。走进住友嘉馨名苑小区的广场,许多阿姨在跳着广场舞。
原本这里铺满了鹅卵石,老人小孩都不愿走近。庄佳微一次次倾听居民诉求,结合专业意见优化方案,再递交给相关部门。“我来的时候看到只有两个比较小的凳子,老年人就这么站着。后来统一增加了树池的座椅。我会仔细去问他,你希望在这里能够有一些什么样的活动?生活圈可能不是设施圈、环境圈,更多的是一种交往圈。”
自从两年前做了社区规划师之后,庄佳微感到工作好像被“上了颜色”。之前是在同济大学读规划,后来在办公桌前做规划,现在是和居民一起聊规划。
她也见证了很多朋友、亲戚住在自己规划的小区,伴随着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成熟,生活越来越便捷,“你会发现很多想法可以化为现实,而且还可以得到家里人的反馈。这份工作有认同感,还有价值感。”
作为土生土长的嘉定人,庄佳微更能真正读懂居民的诉求,“比如,嘉定其实很多农村出来的,会有大食堂的概念。在规划的时候,我们提出来需要周边有食堂,结合邻里中心也设置了我嘉食堂。”
作为嘉定区唯一一个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试点区域,菊园新区本轮试点范围在新区东侧,总面积2.45平方公里,涉及我嘉书房、北水湾体育公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生活服务中心等30个具体项目,均已基本完成。
▲北水湾体育公园
在开展试点的两年多以来,两名社区规划师全程参与。另一名就是嘉定规划设计院的院长周伟,他带记者走进了嘉宁坊小区的停车场,这里原本是一块废弃的场地。
周伟说:“我们现在眼睛能看到的是停车位,下面看不到的还有透水地砖,可以做绿化的灌溉。在过程中,有规划的团队,有景观设计的团队,有建筑设计团队,还有做海绵城市的团队。规划师做好总体的意见收集、队伍搭建。”
居民管虎奎从年菊园新区成立时就住到这里,见证了菊园从广袤的农村变为交通便利、医疗健全、服务齐备的现代化城区。步行15分钟,乐享晚年幸福圈。
“过去商店都没有的,年、年刚刚造了1个幼儿园,发展到现在19个学校。10医院了,图书馆也搬到这里。到了晚上要散步了,嘉定最好的紫藤长廊在我们这里。”管虎奎说道。
▲紫云廊
▲我嘉书房
▲菊园新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嘉定区规划资源局局长周芳珍把社区规划师定义为“居民需求的翻译官”,在人员选择上兼具专业性和本地性,增强对社区的认同感。“我们这次特意聘请了两位在本地居住的年轻规划师作为菊园的社区规划师。通过年轻规划师和老年居民的交流碰撞,找到一个最大程度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社区居民需求的“15分钟生活圈”规划建设方案。”
记
/
者
/
手
/
记
是居民需求“翻译官”,更是居民自治“催化剂”
社区规划师在上海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和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构建相伴而生、共同走向成熟。年,上海开展“15分钟社区生活圈”试点,明确社区规划师要“陪伴式”全程参与。
庄佳微告诉我,在做社区规划师的这两年,明显感受到居民自治意愿的变化。两年前,15分钟社区生活圈刚试点时,自己要把规划内容一遍遍解释给居民听。而现在,一群社区能人自发地组成了愿景规划师队伍,系统地整理好社区愿景,提供给规划团队,自己只要稍作修改。
15分钟社区生活圈愈发成熟,其中有很多是经过社区规划师精准“翻译”的民间智慧。居民看到自己的想法能够落地,自治热情被进一步激发,在这个意义上,他们更是居民自治的“催化剂”。
这也正是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以人民为中心”、“共创、共商、共绘、共建、共评、共享”理念的生动实践。
超大城市,在小尺度发力,上海正在密密织就一张幸福网络。行走15分钟,以千米左右为半径画上一个圈,你不仅可以搞定买菜购物这些烟火之需,找得到养老幼托等保障之处,还有机会与文体设施、时尚艺术不期而遇。上海新闻广播推出《上海哈嗲:家门口的幸福圈》系列报道,从家门口出发,走进那些给人们带来惊喜的地方,领略大城小圈中的人文化气息、人情味生活。
-本文完-版权声明:转载前请联系后台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