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小学数千节优质视频课,是怎么炼
2023/10/28 来源:不详
年,“空中课堂”无疑是一个热词。当新冠肺炎疫情袭来时,上海精心打造的“空中课堂”,让“停课不停教、不停学”成为现实,使全市余万中小学生获益良多。
当疫情防控步入常态化,“空中课堂”依然独具魅力。在上海全市中小学生均已返校学习的情况下,“空中课堂”秋季课程每天仍然保持20万人左右的收视。
在“空中课堂”背后,无数上海教师默默付出,利用信息技术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与时间赛跑、与观念碰撞、与惯性脱钩,为学生们“成长不延时”提供了坚强保障,用行动诠释了上海教育现代化的高度与温度。
勇于担当,与时间赛跑
3月2日是上海“空中课堂”开播第一天,上海市副市长陈群、市政府副秘书长虞丽娟专程到市级指挥中心检查、指导在线教育工作。(摄影:朱水苗)
面对疫情大考,无数教育人勇担使命、冲锋在前。
疫情暴发后,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第一时间下发通知,要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上海市教委早在1月23日,就已开始筹划“空中课堂”的上海方案,有序开展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在线教育,总计约41个学科段。
在年上海教师节主题活动中,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谭轶斌在现场分享了今年3月2日上海“空中课堂”开播第一天的情景。那一天,上海中小学校万名学生,居家开始了集中时段大规模全日制、全学段的“空中课堂”在线学习。
让她感动的是,2月4日晚上22点10分,从电话联系第一位老师起,短短几个小时内,41个学段学科,参与“空中课堂”视频课建设的“梦之队”全部集结完毕。他们主要由市、区教研员和优秀教师组成,大部分是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双名工程”团队成员、国家级、市级教学比赛获奖教师。
3月2日“空中课堂”开播首日,上海市风华初级中学六年级张子沐同学参加升旗仪式。(摄影:何思哲)
“同一学段、同一课表、同一授课老师”,按照这一原则,上海市中小学生自今年3月2日起,以电视为主、网络为辅的形式,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在线教育学习。每位授课教师及其团队至少负责一个单元的教学成套资源,包括授课视频、习题作业等,涵盖上海市中小学所有课程,包括体育、音乐、美术、劳动技术等每周节课。
制作如此大规模的视频课,面临时间紧、任务重、形式新、疫情严等多重考验,老师们迎难而上。
就在“空中课堂”开拍前不久,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员王爽英不慎摔倒造成脚踝的粉碎性骨折。经历了一次大手术的她,并没有推辞。在备课、磨课、审课的过程中,王老师只能坐着,把手术后的那只脚抬起放置在凳子上,这样的姿势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一天下来,脚已经肿得像馒头一样。她却笑着说:“工作就是强力止痛片,一工作疼痛也感觉不到了!”
上海市金山区的教师团队在网课录制现场打磨细节
今年6月底,金山区蒙山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李益超、姜姚伟接到了录制第二轮“空中课堂”的重任。让他们感动的是,华东师范大学学科资深专家陈爱平教授、上海市特级教师吴永玲和金山区道德与法治教研员陆春娟热情承担起专业指导工作。专家们时常放弃暑假休息,冒着38多度高温,从市区赶火车到金山进行现场磨课。
非常时期的重任,意味着成倍的付出。普陀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研员陈雁不仅要统筹协调各团队拍摄录制的相关事宜,还要组织普陀团队教师进行集体备课、把关教案,同时在拍摄现场全程观课、记录问题、速拿对策,每天在区教育学院与拍摄现场之间来回奔波。
为完成自然学科的网课录制工作,徐汇区组建了由区自然教研员于琪挂帅的团队。其中有一位新手妈妈——徐汇区实验小学的杨亭亭老师。虽然杨老师家里有一个10个月大的小宝宝,但她依然迅速调整工作状态:白天,辛勤完成一天的教学工作后;夜晚,安顿好家里的小宝宝,她便开始了紧张的备课工作。从设计教案到撰写脚本再到制作课件,时常忙到凌晨。对她而言,事无巨细的前期准备只为带给学生一堂用心打磨的精品课。
疫情期间,每一个平凡又不凡的老师都在与时间赛跑,用爱与责任铸就一节节高质量的优质视频课。
精益求精,20分钟背后的磅礴力量
上海“空中课堂”每堂课约20分钟,升旗、班会、广播体操等“一个都不能少”,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也“一个都不能落下”。
疫情期间,上海市三门中学初二(4)班孙旭涵同学在家参加体育与健身课。(摄影:郑逸洁)
把原来40分钟的课程变成约20分钟,知识点需要重新切割,教学流程需要重新组织,活动环节需要重新设计,这凝聚了无数教师的智慧心血和磅礴力量。
“为全上海的孩子们录课,做全上海孩子们的老师,这绝对是一个全新又充满挑战的大工程。”浦东新区龚路中心小学教师冯欢笑感言。她承担的是数学学科五年级(下)第四单元10节视频课的录制工作。2月8日,正值元宵佳节,她和学校数学组的骨干教师、信息技术能手教师在学校里“团圆”,直到天黑才结束了这次备课活动。
各方凝心聚力为“空中课堂”做精做优提供有力保障。图为上海市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工作团队在紧锣密鼓地录制网课。
青浦区崧泽学校的李慧慧老师加入了初中语文“空中课堂”团队。她的第一份讲稿任务是九年级下册《儒林外史》名著导读课的撰写,距离初稿提交日期只有10天。从初稿的00字,到第二稿的字,再到定稿的字,这背后不仅仅是字数的删减,更是解读文本、架构问题链、设计教学任务、打磨教案文字的一次次思考和历练。
跟李慧慧一样,每名录课教师都面临诸多困难:第一次编写全市统一的教学进度、第一次设计视频课的教学结构、第一次面对镜头执教没有学生在现场互动课……
上海市建平实验中学初三(13)、(14)班语文老师、初三(13)班班主任丁凤一边观看语文课一边备课。(摄影:徐天虹)
然而,他们身后,都有一个庞大的支持团队。除了课程制作团队,还有课程内容审核团队,由64位大学教授、中小学教学专家组成;市电化教育馆组建课程制作技术审核团队。上海还专门建立了“”课程供给和审核机制,播出前9天,各区完成制作、初审并上传课程视频;播出前7天,完成视频技术审核、内容审核和修改定稿;播出前5天,电视台抽查反馈;播出前2天,针对可能出现急需修改课程的情况,建立区级、学科通报和应急处置机制。
绞尽脑汁,让信息技术赋能教育
打造“空中课堂”,在线教学能力至关重要。上海市教委从2月15日起,面向全市大中小学教师专门进行《教师在线教学能力提升课程》5天5讲的通识性在线专题培训。很多教师发现,疫情给学校教育教学带来了挑战,也为促进线上线下教育的深度融合带来了契机。
老师精心打造的“空中课堂”让学生们获益良多。图为上海市行知中学高三(9)班的“云班会”。学生说:“为了高考,必须给自己一个大大的‘v’。”
上海市行知中学高三(9)班的语文老师贾臻、数英老师丁杰冲、英语老师崔静三人年龄总和超过岁。面对疫情,有着几十年教龄的老教师遇到了新问题——技术盲,于是他们成立了技术攻坚小队,一个叫“9班老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