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时校园不对着电脑也能学编程双减后这

2024/8/18 来源:不详

模拟赛车、无屏幕编程、阿卡贝拉、Samlab、英语口语项目化学习……翻开嘉定区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五实验学校的课后服务“菜单”,这些课程都是学生眼中的“香饽饽”。去年秋季学期“双减”政策落地后,该校开设的多门课后服务课程,几乎全部来自校内教师的开发。而今年春季学期开学后,学校主动往前再迈一步、开门办学:大约半数的课后服务课程,来自对校外多种教育资源的整合。每天的15:00—17:00,正是传统十二时辰中的“申时”。课后服务在实现全覆盖后,如何在满足学生多样需求方面做“加法”?新学期,申城学校展示出新气象,一批丰富的课程和活动项目的“上新”,让“申时校园”更多彩。校本资源有限,课后服务如何扩容提质?学编程一定就要用电子屏吗?会不会损伤视力?在上师大附属第五实验学校,类似的困扰被无屏编程课解决了。放学后,一年级的学生们采用模块拼接式的方法,在故事游戏和主题地图演练中学习编程语言。学校科技辅导员许璐介绍,这门课程通过简单的操作和有趣的活动,将抽象的编码设计成为具象的操作活动,让小学低学龄段的学生学习编程的基本知识和理念。这个新学期,上师大附属第五实验学校在盘活校内外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开设了十余门课后服务课程。“菜单”一经公布,所有课程几乎被“秒”光。最近,上海市宝山区南大实验学校也因精彩的课后服务内容而“出圈”。放学后,南大实验学校一(2)班的孩子们跟着讲台上的老师,一边口念词语,一边学做手语。原来,这是学校新学期推出的课后服务手语课程,学生通过手语课能与聋哑人进行简单沟通,拓宽知识领域,提升与特殊群体的社交能力。同时,通过手部的动作练习,还能让学生增强手眼感知能力,提高肢体协调能力。在南大实验学校,课后服务时段推出的编程、折纸、创意绘画等11门课程,都广受欢迎。校长顾敏霞介绍说,开学头几天,学生们在校园里遇到老师们,问得最多的就是“课后服务从什么时候开始”。“双减”后,如何增加课后服务的有效性和吸引力,也是今年全国两会上热议的话题之一。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章义和建议,学校应寻觅多元有效的服务资源,以加强课外服务的资源建设和质量保障,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章义和等曾对“双减”后课后服务的“落地”情况做过调研。结果发现,由于校本资源有限,优质社会资源的利用渠道狭窄,不少中小学的课后服务的质量受到“掣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服务形式单一、内容相对单调、难以促进学生高素质发展等问题。经过一个学期的“磨合”,不少学校走出了新路。建长效机制,学校成为优质教育资源集散地崇明区大新中学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学校,学生们对艺术、体育、美育等丰富的课程资源渴望度很高。看着孩子们渴望的眼神,大新中学校长黄新坐不住了:“得从撬动学校周边现有的资源开始挖掘。”新河镇是中国民乐之乡,为此,黄新邀请非遗传承人石磊和团队进入学校,开设民乐艺术类课程、兴趣课和提高课。民乐类课程做到家长零成本、学生零基础和零负担,每位学生在毕业前,都能学会一门民族乐器。按照这个思路,大新中学不断撬动周边武警支队、急救中心等校外资源,在课后服务中植入丰富课程。如何集聚更多的教育资源,不断提升课后服务的内涵?章义和的建议是,应鼓励富有专业和情怀的社会力量,参与校内课外服务建设。比如,少年宫、博物馆、少儿活动中心、文化体育场馆以及诸多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的所在地等,皆是中小学校内课外服务的优质资源,必须充分加以利用,并扩大其参与度,探索科学的长效合作机制。“双减”政策落地后,顾敏霞带着学校领导班子,不断到周边村居、科技馆、青少年中心等地“找资源”,依据各场馆不同特点,探索开设精品课程。这学期,学校已先后与宝山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上海大学、上海科技馆、上海市高尔夫球协会、区残联等部门开展合作,将资源引入学校。4月起,学校还与社区合作,充分利用大场地块的派出所、属地村居委等社区资源,邀请周边村居有文化传承和其他技能的长者送教进课堂,开设“长者特色课程”,让“申时校园”绽放更多色彩。作者:张鹏编辑:顾军责任编辑:樊丽萍*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73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