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黄浦江大治河为界,为何北侧城市化,南
2024/10/18 来源:不详上海是一个一线城市,又不缺水,又不缺地,但为何还有大面积的农村呢?尤其在黄浦江以南的地方,还是农村为主的地区。上海市南北分成三段,最北面是崇明岛,大陆部分以黄浦江-大治河为界。以北是市中心七区、宝山区、闵行区、嘉定区、浦东新区主体、松江区主题;以南为金山区、奉贤区、浦东新区临港部分、松江区浦南三镇。从上海的发展图上可以看出,图中南北差异还是非常显著的。上海大陆部分,黄浦江-大治河为界以北和以南的区域面积差不多,都是平方公里左右。黄浦江-大治河为界以北有的城市化地区为:上海主城区(面积达平方公里)、嘉定新城、青浦新城、松江新城、六个中心镇:惠南、祝桥、罗店、安亭、朱家角、佘山黄浦江-大治河为界以南有的城市化地区为:南桥新城、临港新城、金山滨海地区、五个中心镇:枫泾、朱泾、亭林、海湾、奉城实际上黄浦江-大治河为界以北的区域,是城市为主,农村点缀其中;黄浦江-大治河为界以南的区域是农村为主,城镇点缀。上海的城市活力其实都在,黄浦江-大治河南部的城市规模小,农村多。差距如此之大,原因是什么呢?再来看一看上海的土地布局图,就会比较清楚了。上海用地布局图从图中可以看出,上海陆地面积平方公里,可谓是一马平川的大平原,如果全部建成城市,土地是没有问题的,但人口密度就偏大了。因此上海黄浦江-大治河南部的城市化地区(除了奉贤的南桥城区),大都是滨海建设的,而在内陆基本上是农村为主的地区。这也是因为上海南部的海岸条件,远好于北部,北部是泥滩为主。如果说土地还不是上海的主要的问题,那么生态就是必须考虑的问题了,上海生态的布局图如下所说。上海生态结构图上海主城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1万/平方公里,这就是万人口。如果剩下的平方公里按照郊区城市的标准建设,人口密度5千/平方公里,那就是万人。这样上海的人口就是万+万=万,这是不得了的。上海生态结构图中另一个重点就是生态走廊,城市不能连片建设。在上海陆地部分的北部地区,其实主城区和郊区新城、中心镇的界限已经很不明显了,很多时候已经有连为一体的趋势。为了保证城区不过分密集,上海北部有众多大型的绿环、绿地作为各城区直接的间隔带。而在上海陆地部分的南部地区,绿色的地区实际上就是农田。图中的八条生态走廊,其实也是上海巨大的城市的“风口”,可以保证空气流动、自然的生态不会被城市阻断。以上的因素也是上海南部很难进行大规模城市化的原因。并不是说黄浦江大治河以北城市化差不多了,就“轮到”以南的地区城市化了;而是分工不同:黄浦江大治河以北定位就是城市为主,黄浦江大治河以南的定位就是乡村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