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名片,何以成为市场不可承受之氢

2022/10/28 来源:不详

年,时值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全国人大代表、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提出了自身的两会方案,即《关于推广应用甲醇汽车助力交通领域碳中和的建议》及《关于加大电动汽车换电体系建设的建议》。

这是李书福走进全国两会的第20个年头,也是他第四度提及甲醇汽车。

“在建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方面,甲醇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推广应用甲醇汽车是实现交通领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最为现实有效的路径。”李书福表示。

多年来,这位汽车狂人积极为行业发展建言献策,对于甲醇汽车的“偏爱”却是独一份儿。亿欧汽车不禁想问:如今交通领域的新能源那么多,为何偏偏氢能源是“天选之子”?

01氢情服务,保供冬奥

年北京冬奥会业已闭幕,但鉴于绿色交通强大的存在感,这波我站氢能车。

作为中国提出“双碳”目标后举办的首个大型国际赛事,也是迄今为止第一个在申办、筹办、举办全过程践行《奥林匹克议程》的奥运会。

这届冬奥以“绿色环保”为底色,以碳中和战略为指引,含“氢”量颇高。

据亿欧汽车了解,本次氢能除了充当开幕式主火炬燃料,将产生的碳排放量降到了最低之外,也被广泛用作汽车能源。

按照山地赛区用氢,平原赛区用电和天然气补充的配置原则,本次北京冬奥会共筹措工作车辆。

根据北京冬奥会组委会公布的数据,北京市区、延庆和张家口三个赛区共配备了0多个加氢站,示范运行超辆氢能源汽车,这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

值得一提的是,节能与清洁能源车辆在全部赛时保障车辆中占比84.9%,为历届冬奥会中最高。

具体来讲,北京冬奥会使用的氢能源车型主要分为商用大巴车和小型乘用车两类。

商用大巴车参与各场馆之间的运输,总数超辆,覆盖了丰田、福田、宇通、中通、吉利等品牌。

在小型乘用车领域,则几乎是丰田一家独大,车型包括MIRAIⅡ(轿车)、柯斯达氢擎(客车)等。

除了以上汽车品牌的氢情服务,亿华通、国电投、潍柴等提供加氢、电堆的企业同样为冬奥提供助力。

以一向有“氢能源第一股”之称的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其投运冬奥会的多辆氢燃料电池车大多分布在张家口及崇礼赛区,包括辆北汽福田欧辉客车、85辆宇通客车、80辆吉利星际客车、40辆中通客车。

该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于民称,氢燃料电池低温性能优越,可实现-0℃低温启动,-40℃低温储存。

他表示:“以团体大巴车为例,单次加氢的续航里程约为五百公里,氢气加注时间只需10-15分钟;以公交车为例,每百公里可减少碳排放94.8kg。”

正是得益于这些低调的“能量源”,冬奥会的碳中和愿景得以实现,并打造出氢概念小宇宙,为企业和社会带来了示范效应,用中国担当讲述中国故事。

亿欧智库在《中国科技出行企业“碳中和”发展研究报告》提出,随着氢能源发展作为国家的战略发展目标后,氢燃料电池汽车将在商用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02象牙塔到竞技场,攻坚“氢”难

从象牙塔到竞技场,这届绿色冬奥攻克了无数技术难关,这离不开高校智慧的神助攻。

据不完全统计: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重庆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东北大学等国内多所高校投身于北京冬奥会的服务保障工作。

例如,崇礼太子城冰雪小镇项目是冬奥会张家口赛区核心配套工程背后,就有“同济智慧”的助力。

北京冬奥《寒冷地区复杂环境下奥运赛有轨电车工程建造关键技术研究》科研项目,由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牵头,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禹海涛教授团队参与。

该项目通过对不同温度情况下冻胀土力学性质的变化进行研究,攻克了季节性冻土有轨电车路基冻胀融沉与列车振动控制难题,保障了寒区复杂环境下奥运赛有轨电车的运营安全性与环境协同性。

全天候电池模组

经过年持续技术攻关,北理工牵头的研发团队在完成全气候电池技术原理验证基础上,集成多项创新性产品,研制了低温自加热电池系统。

此举相当于给电池带上“暖宝宝”。

在电动汽车冷启动时,短时间内就能把电池加热到适宜的工作温度,解决了极寒条件下电动汽车无法充放电、整车无法启动等技术难题,实现了电动汽车在-40℃至60℃超宽环境温度下正常运行。

“冬奥客车”在进行过弯交会测试

北理工为冬奥会“定制”开发的双电机无动力中断一体化自动变速电驱动系统,可为车辆提供更强、更持久的动力,保证电动车持续爬坡也“不累”,也可规避电动车在换挡过程中出现动力损失等情况。

此外,阿里巴巴等企业也充当了冬奥黑科技“智囊团”的角色,智慧成果引人瞩目。

其位于张北的北京冬奥云数据中心中最大限度地利用了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结合液冷服务器、AI调温等技术,在一年65天当中有超过00天可以“免费”为服务器自然冷却,数据中心整体能耗下降70%,每年可节约高达8万吨煤,相当于多种了多万棵树。

这些碳数据实录,都以科技关怀彰显着冬奥温度。

绿色冬奥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氢能产业落地的进程,然而热度过后,场外推广难题恐怕依然待解。

甚至可以说,本次冬奥会对氢能产业的发展来说,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作用。

氪金新能源,究竟会否是一笔好生意呢?

0杀死“水氢车”

你认为氢燃料电池车是重大技术突破,还是科学骗局?

年,浙江青年汽车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庞青年高调宣布:其生产的一款“水氢发动机”,能让车辆仅需加水就能行驶。

不耗油,不用电,发动机正常启动,加水——制氢——发电,大无畏挑战能量守恒定律。

成功get“画饼大法”之后,庞青年现身说法何为“庞氏骗局”。

“南阳一梦,指水为氢”的荒唐言,让各界吃瓜群众主动或被迫地复习了很多中学化学知识:水,怎么才能变成氢?

据亿欧汽车了解,其基本技术原理是“铝合金粉末+催化剂+水”反应制氢,燃料电池用氢发电再生成水,用户无氢气成本,减少了氢气的存储与运输,水解产物具有可观的经济价值。

庞老师想得挺美:“水氢车”加00公斤水,就能跑00公里,污水、海水都可以使用。

只能说总觉得哪里不对,但我没有证据。

其实,将燃料铝作为催化剂本就不合逻辑。其效率损失过多,技术难度非常高,目前成本比燃油贵到5倍,产业化难以实现。

庞青年已经查无此人,但是全民打假的背后也隐喻了:现实往往不是极端优化场景,能完全遵循摩尔定律,顺其自然地得到理想中的结果。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

就科技出行的驱动方式来讲,如何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最优解?

受全球气候变暖、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不断消耗等因素影响,全球能源消费结构正向低碳化转型。

凭借零污染、可再生、加氢快、续航足等优势,氢能在理论上吊打石油和锂电池,甚至获“车用终极能源”称号。

传说级玩家“氢燃料电池汽车”目前在能源市场上竞争力相对较弱,其应用前景充满了不确定性,仍属于奢侈品行列。

就中国来说,燃油车仍占据极大份额,目前纯电动车是最主流的新能源技术路线,氢燃料电池车型产品还处于发展初期,销量规模较小。

为什么氢能车在国内尚未形成规模化生产这么难,始终跳不出商业化落地的啄序理论?

上海捷氢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卢兵兵曾表示:“燃料电池有很多的应用瓶颈,第一个瓶颈是加氢站,第二个瓶颈是成本,第三个瓶颈是进口依赖,第四个瓶颈是大批量使用相适应的法律法规的匹配。”

建设一个加氢站有多贵?据亿欧汽车了解,除去土地成本外,建设一座5MP、日加氢kg的固定式加氢站的平均投资在1万元左右,而运营成本更高。

近日,有科学家在《Nature》上发表研究称:面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氢燃料电池汽车成本高效能低,要商业化落地已失去时间窗口。不管是业界还是政策制定者,都需要把重点放在纯电动车方向。

甚至直接盖棺定论氢燃料在交通领域命已休矣,"Thewindowofopportunitytoestablisharelevantmarketshareforhydrogencarsisasgoodasclose."

此番氢能车的未来更添不确定性。

可以说,唱衰氢燃料电池车前景的舆论,从未停息过。

南阳水氢车,也许拉低了人们对于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期待值。

狼来了的故事讲多了,自然就没人愿意为不确定的未来故事买单了。

04大排量不死,氢浪潮起步

即使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氢装上车”的概念仍不啻为高岭之花。

若纵观国内氢燃料电池的产业现状,虽然纯电动车仍然占主流,但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研发落地,不管从产业还是政策支持上,从未停滞。

根据年10月工信部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版,年我国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将达到百万辆,加氢站建设将超过座。

在解决氢能上车应用的问题上,车企或循序渐进,或平行推进,其中有两家企业较为典型。

上汽集团自1年起从事氢燃料电池技术研发,是国内最早布局氢燃料电池汽车领域的车企。

从上海世博会开始,上汽集团便与清华、同济等高校合作试运行商业项目。

年,其推出了采用了70兆帕储氢系统的荣威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当时尚属国内首款。

今年2月11日,上汽集团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将以推进捷氢科技分拆上市为契机,加快氢能和氢燃料电池的产业化和商业化进程。

从系列到00系列,捷氢科技依托上汽的系统集成与整车试验平台,电堆功率由60kW提高到kW,电堆功率密度由2.2kW/L提高到.1kW/L,不断为氢能源上车降本增效。

捷氢科技最新一代自主研发的燃料电池系统PROMEP90,其零下0℃冷启动等技术指标比肩国际先进水平。

造车新势力爱驰汽车在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商业化进展方面,也颇具代表性。

全球首款搭载甲醇高温重整制氢燃料电池系统的电动跑车——GumpertNathalie,就是爱驰德国子公司爱驰恭博的产品。

日前,爱驰汽车与量子出行科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智能交通、交通大数据解决方案、高端网约车运营、新能源汽车推广、共享汽车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

除了在冬奥会这样的平台推广氢能的使用之外,国家也出台了相当多利好氢能的政策。

年,氢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进充电、加氢等设施的建设。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征求意见稿)》将氢能列入能源范畴。

年,国家批复同意北京、上海、广东三个城市群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进一步明确推动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加快发展。

关于氢能的发展,去年12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到:鼓励传统加油站,进行油气电氢一体的转化;完善氢能制、储、输、实现一体化产业布局;深入研发绿色氢能,进行技术攻关。

在地方,各大省市也是积极相应中央的指示,陆续出台氢能相关政策,不仅涉及氢能全产业链,补贴力度也不小。

仅上海出台的政策,给加氢站的补贴最高已达万,氢能投资更是最高有万的补贴。

上海经信委副主任刘平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会上表示,上海正在积极落实国家氢能产业发展战略,以燃料电池汽车产业为突破口,基础设施超前布局。

截至年底,上海已经推广燃料电池汽车辆(占全国约20%)。作为配套基础设施,加氢站规模也在迅速扩大。

据悉,上海目前已建成10座加氢站。燃料电池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初步形成了嘉定区、临港等产业基地。

但加氢站主要依靠政府补贴,未来若要实现自负盈亏,道阻且长。

未来交通出行的全格局抢跑赛中,氢能源产业市场规模必将持续扩大,价值可观。

中国仍在努力完善氢能源产业链,力图突破能源困境、获得长久收益。

亿欧智库预测至年中国氢能化的发展也将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分别为“开启氢时代”、“发展氢经济”与“建成氢社会”。

05结语

随着氢能产业在世界的发展热度进一步提升,氢能的利用情况已经开始成为国与国之间新一代能源技术的战略制高点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展示窗口。

年是氢能源汽车在中国正式大批量启动的元年,亿欧汽车相信:碳中和与绿色能源概念的加入深化,氢能源的发展将渗透进绿色出行的方方面面。

万亿市值的氢燃料电池汽车赛道,要攻坚其技术壁垒,众志成城,微火才能燎原。

参考资料

1、《北京冬奥会实现“碳中和”,这笔账要怎么算?》,澎湃新闻

2、《北京冬奥:科技助力碳中和》,央广网

、《北京冬奥会:碳中和的试验场》,南方周末

4、《北京冬奥会低碳管理报告(赛前)》,北京冬奥组委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21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