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实力同济大学发布十大最具转化潜力科
2023/10/7 来源:不详北京中科医院骗人 http://www.csjkc.com/yydt/m/634.html
可应用于轨道交通上盖建筑、减缓地铁振动的三维震振双控装置,用于预制装配式建筑大型钢管柱梁节点的高强单边连接技术与装备,对路面进行多维高频检测与智能养护的装备与技术,实现无人值守的工业过程在线监测和智能控制的边缘计算平台,对工业废酸进行资源化处置的水处理剂,助力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容的高浓度复合粉末载体生物流化床技术,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水体微生物活化原位修复技术,检测血液自身抗体的肺癌早期诊断试剂盒,治疗难治性皮肤病疗效显著的新型实时可控无痛光动力治疗智能系统,对癌症进行高效、灵敏检测的新型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纳米技术……12月22日下午,同济大学“年度十大最具转化潜力科技成果”发布。十大科技成果涵盖了工程制造、绿色环保和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
上海市教委科技处处长许开宇,上海市科委创新服务处副处长梁冰,杨浦区科委主任肖菁,嘉定区科委副主任金世珍,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顾祥林等出席发布会。
作为同济大学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又一实际行动,今年7月,同济大学年度“十大最具转化潜力的科技成果”评选活动正式启动,面向各学院、医院及学校控股所属公司的科研团队或人员开展。11月,来自政府、行业、投资、专业技术等领域的40余位专家和学者,对科技成果进行了初次评选,25项成果脱颖而出。近日,学校组织现场专家评审会,对初评入围的这25项成果项目进行项目答辩,“十大最具转化潜力科技成果”由此诞生,另15项科技成果获入围奖。
十大科技成果中,4项成果属于工程制造领域,它们分别是土木工程学院周颖教授团队研发的“带刚度自适应特性的三维震振双控装置”,机械与土木交叉学科团队简小刚、王伟团队研发的“封闭截面构件高强单边连接技术及装备”,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杜豫川教授团队研发的“路面多维高频检测装备和智能养护技术及应用”,以及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康琦教授团队研发的“面向工业系统智能优化与决策的边缘计算平台”。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3项绿色环保领域的科技成果入选,分别是戴晓虎教授团队研发的“高浓度复合粉末载体生物流化床技术”,李风亭教授团队研发的“工业废酸资源处置与在水处理中的应用”,以及柴晓利教授团队研发的“基于微生物调控的水体原位生态修复技术”。
还有3项科技成果属于生物医药类成果,它们分别是医学院光医学研究所、医院王秀丽教授团队研发的“新型无痛光动力治疗皮肤病关键技术及转化——新型实时可控无痛光动力治疗智能系统”,医学院、医院陈炳地副教授联合刘中民教授和崔征教授团队研发的“新型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纳米技术”,以医院粟波研究员团队研发的“新型血液自身抗体的肺癌早期诊断试剂盒及应用”。
同济中车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何翠微、长江三峡集团上海分公司总经理石小强、基石药业(苏州)有限公司大中华区总经理赵萍,作为行业专家,分别对入选的这三类科技成果作了现场点评。他们表示,这些科技成果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和非常好的应用前景,希望通过校企等多方共同努力,早日推动它们转化落地。
发布会上,吴志强作了题为《从acatech到精准聚焦前沿》的主旨演讲,展望了4D材料、采水膜技术、基于模型的建筑工程系统、智慧空间、真菌生物技术、身体预警系统、协作和类人型机器人等一系列前沿科技图景。
顾祥林在致辞中表示,每年,在同济大学实验室里,都有一大批优秀的待转化的科学研究成果诞生。学校开展“十大最具转化潜力科技成果”评选活动,就是希望发现这些成果,并联合专业机构、企业等多方共同推动这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落地,更好地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此次评选活动由同济大学科研管理部、同济创新创业控股有限公司主办,上海同济技术转移服务公司、上海同济科技园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承办。
同济大学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充分发挥优势学科和科研特色,为一批国家重大建设工程提供直接技术支持,也实现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学校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各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文件精神,从政策制定、全生命周期科技成果服务体系建设、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等多方面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年5月,学校出台《同济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细则》,明晰转化实施流程,规定给予成果完成团队不低于70%的转化收益奖励。
同时,学校不断完善全生命周期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从成果创造、申请保护、评估运营、转化实施、评价激励全过程开展引导和推动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为科技成果提供项目孵化、投融资、知识产权等系列服务和资源支持。着力打造覆盖到学院、科研基地平台及科研团队的科技成果转化主动服务团队,开展成果研究创造的前期服务,提高科技成果质量;提升成果评估运营工作,筛选出高质量科技成果,积极推介;加强转化规划和转化孵化,催生产生产业化级别的成果转化项目。
今年9月,同济大学获批教育部第二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10月,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学校后期将以这两个基地的建设为核心工作,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体系,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
十大最具转化潜力科技成果介绍
01
成果介绍
带刚度自适应特性的三维震振双控装置
该成果为带刚度自适应特性的三维震振双控装置,其由并联螺旋弹簧与碟形弹簧组及运动解耦构造等创新工艺组成,从而形成“高静、低动刚度”的新型震振双控系统。装置可提供适应各种上部承载体的竖向刚度,突破了水平与竖向减振耦合技术瓶颈,减小摇摆倾覆风险。成果由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周颖教授团队研制完成,相关成果公开美国发明专利1项、授权及受理专利18项,论文获得国际知名期刊《JournalofEngineeringMechanics》当期FeaturePaper。
此成果可广泛应用于城市新涌现的轨道交通上盖建筑,以提高建筑居住或办公环境舒适度,减轻地铁振动带来的潜在健康问题,亦可应用于精密设备,解决三向震振双控技术难题,推动土木建筑等相关产业发展,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
该成果投产使用后,可实现隔震设计阶段上部结构的降度设计,减小结构构件截面,增加商业使用面积或居住面积,显著降低结构工程造价。此外,所需核心元件皆为工艺成熟的工业产品,装置性价比高,相比传统轨道隔振方案,震振双控成本大幅降低,取得巨大经济效益。
当前,在我国推进轨道交通建设的背景下,该成果具有极强市场竞争力,目前已得到多家业主单位与设计单位的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