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上海城区历史悠久的10所小学,有
2025/5/4 来源:不详上海,是我国最早孕育和发展近代教育的地方,在百年前,上海就有许多私塾、学校。随着时间推移,TA们又涤荡出怎样的历史?经历怎样的洗礼?今天我们来看看历史悠久的10所小学,带你感受TA们的历史韵味。红旗小学年年7月拍摄的私立虬江小学合影根据各类志书以及《红旗小学校史》的记载,学校的历史最早可上溯至明嘉靖十五年(年),嘉定知事李资坤,注重人材。为筹办学经费,设置学田。先后在嘉定罗阳等地办学16所。嘉靖十五年在江湾镇保宁寺创办曲江书院(义塾)。20世纪60年代拍摄的江湾镇中心小学招牌关于“曲江”名称的由来可谓历史悠久,《宋史》曾有记载。《宝山县志》说,“其水自吴淞江屈曲而入虬江,故名”。所以有“虬江十八湾,湾湾到江湾”的说法。曾称商量湾,也称曲江。志书中有关于曲江义塾的记载“校舍12楹,学生一二十人,年龄不一。”这也是江湾地区有史以来的第一所启蒙识字的义塾。嘉靖二十三年倭寇入侵,焚烧江湾镇,校舍被毁。清乾隆年间重建。年宝山县从嘉定分出,学校交由宝山县学署接管。年在保宁寺后侧重建校舍,改名为虬江两等小学堂,首任校长严沐灃。此后改名虬江小学。年改名宝山县立第三高等小学校,年又改为上海市虬江小学校。年学校迁入现文治路号地址,年更名为上海第二十二区中心国民学校。现今文治路号的红旗小学正门解放后学校先后更名江湾区第一中心小学、北郊区第一中心小学、江湾镇中心小学,年增设中学部并改名红旗五七学校,年中学部撤销,年学校定名为红旗小学至今。学校沿革历经明,清,民国等历史时期,距今已有年历史。董家渡路第二小学年董家渡天主堂、正修中学、正修小学和仿德女子中学的位置该校建校时间可追溯至年,当时董家渡是早于徐家汇的上海天主教活动中心。学校初名启蒙学堂,后更名仿德第一小学。年创办董家渡路第二小学附属幼儿园,年撤销幼儿园。年6月起,教育布局调整,薛家浜路小学、东江阴街小学、尚文小学部并入董家渡路第二小学。学校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秀的办学传统。学校原址为董家渡路天生港西街26号,年9月,学校搬迁到现址西姚家弄48号,同时聚奎街小学合并入校。四川南路小学年洋泾浜天主教堂在年开设经言班、私塾。教授文化课程基本相当于旧学制的小学课程,原名类思学校。年《老上海百业指南》中标注的圣若瑟天主堂和类思小学位置20世纪80年代拍摄的四川南路第一小学校舍现今的小学正门年改为公立学校,并用现名至今。年修缮完毕,与四川南路小学同处一院。虹口区第一中心小学年塘沽路号旧影学校最早可追溯至“尤来旬学校”,于年创办,校址在虹口的密勒路(今峨眉路)。校名先后沿革为“汉璧礼蒙养学堂”、“汉璧礼男童/女童公学”、“公立暨汉璧礼西童男学/女学”、“公立暨汉璧礼侨童男校/女校”。市西中学就是在公立暨汉璧礼侨童男校/女校基础上沿革而成。年,工部局在文监师路(称蓬路,今塘沽路)造新校舍扩大招生(现今塘沽路号)。年第十六区中心民国学校年该建筑为工部局分支机构使用,学校迁往不远处的塘沽路号。年西童女学迁出,工部局将号改为蓬路小学。年恢复蓬路小学,年改称十六区中心国民学校。年航拍图中的虹口区一中心小学校舍年,学校又迁往著名的三角地菜场的二、三楼。年学校返回塘沽路号原校址。21世纪初,塘沽路峨眉路汉阳路“三角地”周边市政改造,号原址被拆除,一中心又整体迁往昆山路号,和原昆山路小学合并。梅溪小学年年上海租界城厢全图中标注的梅溪弄前身为正蒙书院,年创办。光绪八年易名为梅溪书院(因靠近老城厢梅溪弄而得名)。年改称梅溪学堂。光绪二十九年改官立高等小学。年改为市立初等小学,后改称上海市立梅溪小学。年改为上海市第四区中心国民学校。年梅溪小学编辑的校刊《梅讯》20世纪30年代,上海特别市市立梅溪小学师生合影年标注的市立四区中心民国学校年拍摄的梅溪小学新校舍年改称蓬莱区第一中心小学,年称蓬莱路第一小学。年建造新校舍,恢复梅溪小学原名。解放后是上海市首批建立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学校之一。年,梅溪小学迁永宁街20号,与永宁街小学合并,沿用梅溪小学名称。汇师小学年20世纪30年代,画面最右侧中间可见类思小学的校舍徐家汇地区,是上海乃至中国最早接受西方科学文化的地区之一。年创办徐汇公学(今徐汇中学)之后,年,又在蒲西路号处造了一座小教堂,称为始胎堂。始胎堂也办蒙学班,这就是汇师小学最早的渊源。辛亥革命期间,有了正式的名称叫类思小学。年,教会在类思小学北面建造一所徐汇师范。类思小学成为徐汇师范的附属小学。年徐汇师范改为汇师中学,类思小学也同时改名为汇师小学。年,汇师中学并入徐汇中学,汇师小学与徐汇中学小学部(下院)合并。年《老上海百业指南》中标注的徐汇师范学校以及汇师小学位置汇师小学老校舍年12月19日,学校由私校改为公校,并更名为徐汇区蒲西路小学。年改名为徐汇区中心小学。年徐汇区与常熟区合并,原常熟区中心小学改名为徐汇区第一中心小学,徐汇区中心小学相应改名为徐汇区第二中心小学。从年至年前,徐汇区第二中心小学都是区重点小学。年,宜山小学并入徐汇区第二中心小学。年8月,重新恢复中心校的地位。90年代早期拍摄的徐家汇大教堂,画面左下角可见汇师小学校舍一角年9月起转制,并恢复汇师小学的校名。年,位于蒲汇塘路55号的蒲西路小学并入汇师小学,成为分部,学校扩展至南北两个校区。年,宜山中学撤并,原校址文定路号经扩建成为汇师小学新校址。海宁路第一小学年年的善导女子中小学校位置,介于西街、昆山路和百官街之间这所学校年独立建制改名为海宁路第一小学。年乍浦街道民办第三小学、西街小学先后并入。其后百官街21号校区为西街幼儿园使用,学校迁往现址乍浦路号。唐山路第一小学年澄衷蒙学堂自编的教材对上海乃至中国的近代教育都有广泛影响,被多次再版年学校建成,校名为澄衷蒙学堂,又名澄衷学堂。学校规模涵盖从小学到高中。学校主楼名“蒙学堂”,早年在讲堂(即礼堂)两侧悬有一副楹联,系叶氏自撰:“余以幼孤,旅寓申江,自伤老大无成,有类夜行思秉烛;今为童蒙,特开讲舍,所望髫年志学,一般努力惜分阴。”叙述了办学动机和目的。年的澄衷小学毕业证。图中可见当时的全称是“上海市私立澄衷小学”年学校改名为私立澄衷中学和私立澄衷中学附属小学。年,中小学分别改名为上海市五十八中学和虹口区唐山路第一小学。五十八中学于年新建教学大楼一幢,原蒙学堂及校园东北部划建上海市嘉陵中学。同年小学部划出,单独建制设立唐山路第一小学。年2月,因虹口教育规划需要,与公平路第一小学合并为一校。现址丹徒路号。卢湾二中心小学年年的南昌路48号务本小学位置20世纪60年代卢湾区第二中心小学师生合影卢湾二中心小学也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百年老校。年10月24日定名为"务本女塾"。学制设寻常、高等二科,分甲、乙二级和特科一级。年,改名为上海县立第一女子高等小学校。年,改名为上海县立务本女子中学。年,学校改用新学制,中学分初、高二级,并设小学部。年,学校改归市属,命名为上海市市立务本女子中小学,年.小学部独立建制,定名为上海务本小学。年,上海务本小学迁至南昌路48号,改名为私立务本小学。年的上海市私立务本小学毕业证书务本小学曾经使用过的校徽年.改名为上海市卢湾区中心小学。年,小学迁址到皋兰路31号,改名为上海市卢湾区第二中心小学。年列为上海市重点小学。年雁荡路小学并入,设为分部。年清华小学并入,设为分部。此后原皋兰路31号为上海市第四聋校使用。黄浦区卢湾区合并后,学校改名黄浦区卢湾第二中心小学。现址有复兴中路号和号东西两个校区。上海小学年前身是廿二铺小学堂,年创立。年改为官立龙门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堂,年随龙门师范改为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并在尚文路建新校舍。年又改名江苏省立上海中学附属实验小学。年建制独立称江苏省立上海实验小学,在吴家巷(现址旧称)建新校舍,校址在今上中路号。年由校长盛朗西签发的上海实验小学公函年毁于战火。年开始学校分别在重庆路、菜市路(今顺昌路)、牯岭路、徐家汇路等地开展教学活动,曾一度更名龙门小学。年学校返回吴家巷校区,并恢复原名。年扩建校区建筑。现今上海小学围栏上装饰的校徽,醒目的字样年改隶市属,学校改名上海市上海小学,先后归属龙华区和西郊区管辖。年划入上海县,改名上海市上海县上海小学。年学校随上海市行政区划的调整,划入徐汇区管辖,改名上海市徐汇区上海小学。资料:市地方志办公室
方志上海编辑:张添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