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蜗居到安家,这完全是教科书般的
2024/8/28 来源:不详前年《安家》开播的时候,海清过来客串,网上有一个段子是这么说的——
从《蜗居》到《安家》,10年了,海清还在努力买房,而且这对夫妻成功把上海房价从38万每套,看到了万每套(每平米6.5万)。
短短十年,房价翻了近20倍,这不是魔幻,这是现实。
《蜗居》一开始,海萍夫妇决心扎根魔都,为了省钱,他们在上海一个弄堂里租了10平米的房间,卫生间都是公用的。两个人辛辛苦苦地工作着,奋斗着,计划过几年能够在上海贷款买套房子。
在钱攒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夫妇俩开始选房。初期买房阶段,海萍还抱着挑挑拣拣的心态。但她发现只有自己在选房子,其他人都是在抢房。买房怎么可能像买菜一样呢?海萍判断——这些人都是托。
可是接连看过几次房,并且碰壁之后,海萍明显心理开始发生一丢丢的变化,因为他们意识到,根本不是他们在看房子,而是房子在挑他们。房子说涨就涨,而且房东根本不会等他们回头。这次海萍两人明显开始着急。
再到后面,海萍的心态发生了大转弯的变化。这一次,海萍变成了她之前嘴里说得“托”的形象,看房现场她直接加了4万,把房子定了下来。
但是很不幸,哪怕交了定金,房东说反悔就反悔,他们第一次买房计划宣告失败。后来因为生孩子,他们搁置了买房的计划。因为没有房子,三代人只能挤在10平米的出租屋里,后来海萍的妈妈将孩子带回老家抚养。
还记得那个细节吗?海萍长途奔波去看女儿,结果女儿根本就跟她不亲,她的女儿偷了钱,海萍教育女儿这样不对,想要惩罚一下女儿,结果女儿要的惩罚竟然是“妈妈抱抱”,这一幕深深刺痛了海萍的心。
没有房,孩子就不能呆在父母身边,没有房,孩子就不能在城市里上学,看完孩子之后,海萍下定了决定——一定要在大城市买套房子。
后来极度渴望拥有房子的海萍,终于在年(也可能是年),在上海市嘉定区(疑似)买了一套平的房子,总价90万,均价元/平。
我上网搜了一下,年,上海市嘉定区的房价大约是3.5-4万元,也就是说,从年到年,这里的房价涨了至少5倍。当然因为他们买的不是核心区,所以涨幅还不是很高,上海市核心区域的房子,至少翻了20倍不止。
同时,剧中还有这样扎心的一幕!
海萍跟老公说,刚毕业的时候看了一个房子,掐指算了一下,在这个城市不吃不喝20年可以还完。几年过去了,再去看那个房子,不吃不喝需要50年才能还完。她感慨,这房子涨的,你见过这种涨法吗?跟房子的涨幅相比,个人那点工资的涨幅简直微不足道。
根据剧情,海萍当时的工资大约在0元左右,苏淳工资约元左右,夫妻税前总收入是元。而年嘉定平均工资元。
从08年到年,12年过去了,房价涨了5倍,而工资涨幅才2倍多。这个事实也告诉大家——依靠工资攒钱买房就像骑着自行车追高铁一样,你永远也追不上。
《蜗居》这部剧提醒大家:刚需家庭一定要尽早买房,能上车的时候要抓紧上车,否则错过了就真的错过了。做错了,我可以原谅你,但是房价不会。
因为海清和郝平演的买房夫妻太深入人心了!年《安家》播出的时候,海清和郝平再度合作,他们饰演了一对即将生二胎的中年夫妻,都是博士毕业的,海清还是妇产科医生,算社会精英了吧!这次房子是有了,但是建的板楼,60来平米的一房一厅(所谓的老破小),家里因为有老人帮着带娃,郝平只能在客厅打地铺。
现在海萍怀了二胎,房子肯定不够住,必须置换成更大的房子,三代同堂在现实生活中也很常见。剧情里,海清半夜回家要加班,但老公睡在客厅,她只能坐在卫生间马桶上加班,头顶晾着正在滴水的衣服。
有人觉得夸张,但夸张吗?弹幕里全是肯定的评论,道尽中年家庭的真实写照。在上海、北京、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60㎡的房子住三代人,一点都不夸张。
剧中海清特别想换房,但是不敢轻易换,而且特别挑剔。为什么挑?中年夫妻,上有老下有小,房子对于他们而言是一项倾家荡产的开销,实在是没有可能短期重来一次,是输不起的事。尽管他们两人都是博士,收入已经超越很多人,但是在高昂的房价面前,他们依然没有轻易换房的勇气。
当然,海清最终还是咬牙买下了一套学区房,户型比较奇葩,所谓的“跑道房”,据说这房子的原型是上海市长宁区五环大楼,年该楼盘均价6.5万/每平米,跑道房是6.1万/每平米。
十年的间距,从《蜗居》到《安家》,“海清”购房、换房的经历戳中了多少都市人的心声。试想一下,刚大学毕业的两个人,真正拉开差距的并不是他们的工资,因为5千和8千,1万和2万本身差距不大,最大的差距来源于一个人努力买了房,一个人没买房,再过五年你再看他们。人生越走到最后越发现,人和人之间的差异就是没有房子以及有几套房子的问题了。没有任何东西能像房子一样如此牵动着中国家庭的神经了......
买房无诀窍,全靠买得早。你现在看人家当年38万的买入价觉得是白菜价,当年别人买的时候也是非常非常痛苦的,任何时间买房都是咬牙买的,此刻依然是你未来人生最便宜的时候。
我们高级班有个学员丹丹,研究生毕业在上海落脚,资金有限本来打算去重庆买房,听了桃桃姐的劝说之后,她咬牙在上海上车,如今一年过去了,她不仅有家了,房子还涨了多万。
同样的,丹丹有个同学,家庭比她好太多了,但是因为坚持一直摇号买新房,所以到现在还没买上。她们导师开玩笑说,“如果你像丹丹一样提前下手了,那么现在房子都涨了万了!”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非要买房?租房不也一样可以生活?”事实并非如此,“租房”的另一层意思是“居无定所”,如果哪天房东有变动,你就要面临被“驱逐”,就要面临“无房可住”。
我们高级班还有一个学员小柳,也是北漂,在北京租房7年,搬了5次家,每次因为搬家都心力交瘁,第5次搬家的时候,房东竟然让她赔个门。她说买完房,房子对她的意义不仅是个家,更是让她的心安定了下来,再也不用担心“漂”着了。
所以说在中国,无论贫富、无论何种年龄段的人群,都希望能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一个房产证,代表的不仅仅是财富,还是“家”和“归属感”,不然大城市再繁华,你也只是匆匆的过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