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炙烤,一份为老餐的爱心接力

2024/8/9 来源:不详

本文转自:文汇报

图为吴其林与他的搭档从安亭镇社会福利院“中央厨房”取餐

室外温度飙升至40摄氏度。兼具助餐点功能的社区老年活动室,圈起一方清凉小世界。送餐员耿鸿文静候在此,与他作伴的是一群将等餐当作社交的阿姨爷叔。

时钟指向10时20分,一辆白色面包车拐进小区。即便隔着口罩、面屏,耿鸿文还是第一眼认出副驾上的吴其林师傅。等送餐车停定,耿鸿文熟练地打开车门。几人一起垒盒饭,不到五分钟迅速搬运完毕。这是经年累月攒下的默契。

融入新社区的“钥匙”

耿鸿文送餐的嘉定区安亭镇红梅小区,建成于上世纪50、60年代,既是辖区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小区,也最早试点为老餐。一年多前,他从市区迁居于此。送餐,成了耿鸿文融入新社区的方式。

图为前来“自提”盒饭的老人

盛夏是为老餐的“波峰”,红梅小区这两天的订餐量一路飙升至75份。耿鸿文将垒好的盒饭分作两堆。一堆由老人“自提”,另一堆则由他送餐到户。“自提”的老人几乎不用催。临近饭点,大家听到熟悉的面包车喇叭声就自觉从家中走出。选择送餐到户服务的老人也不少,但由于送餐人手有限,因此需经居委会评估。高龄、独居、行动不便,耿鸿文数了一圈,全都是“刚需”。

最大的“信息交换场”

到了饭点,提着饭盒的耿鸿文甚至无需摁门铃。80多岁的王阿婆默契地为他开好了门。这是二人心照不宣的送餐方式。熟门熟路地穿过昏暗的过道后,即便是“最后一米”,耿鸿文也用心琢磨,将餐盒直接放在老人惯用的桌上,避免二次弯腰。

“好好吃饭,注意身体啊,”每次送餐,耿鸿文总忍不住多叮咛几句。在他看来,送餐不单纯是“迈个步”的事。对那些因身体不便无法经常外出走动的老人来说,他就是最大的“信息交换场”。

图为耿鸿文正在取餐

楼栋间距紧凑的老小区,看似面积不大,但真要一家家送下来,运动量却不小。闷热的一个多小时,耿鸿文脚下步速飞快,头脑却很清醒。40多份餐以最精确的路线挨个送下来,确保不耽误老人的生物钟。

等到返回助餐点,已是满身大汗。他匆匆扒拉了几口饭,又跟小兄弟一起“嘎讪胡”去了。或许是里弄生活养成的固有习惯,虽迁居至此,他依旧喜欢搬着板凳在楼栋门口谈天说地。看到熟悉的老人,每天的饭菜口味是他雷打不动的“黄金话题”。

“分段式配送”模式下的帮手们

因为耿鸿文们的到来,吴其林从送餐到户这桩任务中解放了出来。

从业十年,吴其林经历过蹬三轮车送为老餐的时代。彼时,午饭送餐时间要从上午8点半开始计算。安亭镇中心区域一百多份为老餐,全由他亲自送上门。“送到最后一户人家,已是4个多小时以后了。”

图为10元套餐,包含一大荤一小荤一素一饭

十年来,三轮车变成了面包车,吴其林配送的社区也从当初数个增至17个。“这反映了大家对为老餐的认可。”10元套餐,包含一大荤一小荤一素一饭。不同年龄段、身体状况的老人能享受对应优惠减免。如送餐到户,只需再加2元。被老人认可的实惠价格,让为老餐预定量翻了几番。

即便如此,配送时间却不增反减。得益于上海郊区因地制宜探索出的“分段式配送”,吴其林迎来了更多帮手。他们只需从中央厨房配送到社区,最后“米”则由社区干部或志愿者接力。从出餐到取餐,持续减少的配送时间,换来的是老人们舌尖上的新鲜与快意。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72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